警惕!这些 “暑期兼职” 专坑学生,一不小心就留案底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5-07-18  打印本页 次浏览

暑假到了,孩子们忙着放松、玩耍,可有些“陷阱”也在悄悄盯着他们。最近,多地曝出学生被骗或沦为诈骗帮凶的案例——15岁的小宇以为“用两部手机打电话就能日结150元”,结果成了骗子的“工具人”;15岁的张同学靠发“短信”赚了450元,却因“帮信罪”被刑事拘留……这些案例背后,藏着骗子专门针对孩子的“套路”,家长和孩子都得提前看清。

01这些“暑期兼职”,其实是“犯罪诱饵”

骗子最懂孩子的心思:想赚点零花钱买喜欢的东西,又觉得“轻松赚钱”很诱人。于是,他们包装出各种“低门槛、高回报”的兼职,实则把孩子往违法的坑里带。

“两部手机就能躺赚”?小心成了骗子的“人工路由器”

“用爸妈的旧手机就行,插张卡打打电话,每天满3小时就给150元!”这样的广告在学生群里很常见。骗子会让孩子准备两部手机:一部连着自己,一部拨通“受害者”,孩子只需当“人肉中转站”,骗子就能远程骗钱。

很多孩子觉得“我又没直接骗人,不算违法”,但警方早已明确:这种“手机口”诈骗中,帮忙转接电话、传递信息,就算诈骗帮凶。北京就有5名15-17岁的学生因此被拘留,哪怕未成年,也可能留下案底。

“发几条短信赚30元”?发着发着就“发”进了看守所

“发20条短信赚30元,多劳多得!”听起来简单,可这些短信往往是“中奖通知”“低价购课”等诈骗内容。15岁的张同学两天发了上千条,赚了450元,却导致20多人被骗,最终因“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被刑事拘留。

民警提醒:不管是发诈骗短信、拉人进诈骗群,哪怕只是“帮忙”,都可能触犯法律,未成年也不例外。

“偶像助理”敲门?掏的是你家钱包

骗子还会利用孩子的追星心理:“想加偶像私人QQ吗?转500元验证粉丝身份就行!”小学生琳琳信了,用爷爷的手机转账后,对方又说“操作失误,再转1000元解冻”,老人半个月的退休金瞬间没了。

这类陷阱专抓孩子的“情感软肋”——你为偶像掏心,骗子却让你掏空家人的钱包。

02孩子为啥容易掉坑?这几个原因太扎心

骗子能得手,不只是套路深,更因为摸透了孩子和家庭的“软肋”:

“别人有我也想有”的攀比心

同学穿限量球鞋、用新款文具,自己却只能用“杂牌”——这种压力下,“日结150元”成了孩子眼中的“救命稻草”。骗子比家长更懂:孩子想要的“面子”,可以用“快钱”来换。

“我没犯法”的认知盲区

诈骗团伙会哄孩子:“你只是打打电话、发发消息,骗人的又不是你!”很多孩子信了——学校法治课讲“不能偷抢”,却没说“帮忙打电话也算犯罪”。浙江一名涉案少年在法庭上哭着说:“我真不知道这是犯法。”

长辈手机成了“提款机”

巢湖被骗的5个孩子,用的全是爷爷奶奶的手机!老人不懂设支付密码,不知道“转账前要核实”,甚至孩子转走3万块,姥姥还以为是“手机坏了”。骗子早就算准:搞定孩子,就能掏空长辈的钱包。

“躺赚”比“踏实干”更诱人

刷短视频养成的“即时满足”习惯,让孩子觉得“慢慢赚钱太傻”。三天赚450元,比去麦当劳打工时薪高两倍——这种“扭曲的性价比”一旦形成,孩子很难再沉下心脚踏实地。

03一步踏错,毁掉的可能不只是一个暑假

别以为“只是帮个忙”“没骗多少钱”就没事,这些后果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案底:给青春盖个“黑章”

浙江中学生小凯参与“手机口”诈骗被拘留时,妈妈还以为他“在同学家写作业”。虽然未成年人可能从轻处罚,但案底会影响升学、当兵、考公务员——这些“污点”,可能让孩子的未来少了很多选择。

心伤:比赔钱更痛的是负罪感

有家长说:“孩子知道姥姥的养老钱被骗光后,一个月不敢抬头看人,整天锁门发呆。”这种因自己失误导致家人受损的负罪感,可能会压垮孩子的心理,甚至伴随一生。

价值观跑偏:觉得“躺赚”比“勤劳”强

新北市少管所的调研发现,参与诈骗的少年常把犯罪“合理化”:“被骗的人自己蠢,不骗白不骗。”一旦这种想法扎根,孩子很难再相信“勤劳能致富”,未来可能一次次铤而走险。

04暑假防骗,家长和孩子要一起做这几件事

防骗不是“说教”,而是要让孩子看清陷阱,让家庭筑牢防线。这几步一定要做到:

给手机支付上“三道锁”

支付密码绝不告诉孩子(尤其要提醒老人);

关掉微信、支付宝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

每周查一次账单,发现不明转账立刻报警。

和孩子签一份“反诈协议”

坐下来和孩子约定:“不管谁让你转账、发验证码,哪怕是‘偶像助理’‘老师’,必须当面问爸妈/长辈,确认后才能做。”仪式感能让孩子记住规则,而骗子最怕的就是“孩子找家长核对”。

帮孩子破解“零花钱焦虑”

与其让孩子被“日结150元”诱惑,不如带他找正规的实践机会:社区图书管理员、奶茶店见习、公益卖报……这些工作虽然赚得不多,但能让孩子明白“赚钱要靠双手”,还能积累阅历。

把反诈课变成“孩子能懂的形式”

别只念“反诈口诀”,可以带孩子去反诈馆体验VR(比如杭州的反诈馆,让孩子扮演“卧底警察”拆穿骗局);或者在坐公交时,和孩子一起讨论车厢里的反诈广告。有趣的形式,才能让孩子记在心里。

最后想说:暑假是孩子成长的时光,不是“踩坑”的试炼场。当骗子用“日结150元”当诱饵时,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世上没有“躺赚”的捷径,真正的“底气”,从来都来自清醒的头脑和干净的双手。

这个夏天,别让几部手机、几句谎言,毁掉孩子的未来。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 文昌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