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四个自信”、办好“大思政课”……围绕思政育人,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4-03-07  打印本页 次浏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唯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从培养青少年“四个自信”、办好“大思政课”、对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提出许多思考和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 史志军:开发特色课程教育 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围绕特色课程教育,培养青少年“四个自信”提出建议。

史志军认为,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主要载体是课程教育。建议紧密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法治建设、传统国学、生态文明、国防体验等特色课程,运用学校课堂、现场研学、劳动实践等多种方式,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此外,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议构建一套强有力可持续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一体推进机制,为广大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翟志海:办好“大思政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就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大格局。要加强对“大思政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大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大格局。

第二,健全“大思政课”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大思政课”协同机制,会同协调相关责任部门,建立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第三,推进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应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方法论指引,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系统思维,积极推进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的大中小学 “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的整体性、层级性、协同性和实效性,达到各体系、各层级、各学段、各课程的整合融合、有机协同。

第四,建设“大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教育部应尽快启动“大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修订等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和系统推进,构建起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联系,符合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适用、管用、好用的“大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

第五,打造“大思政课”一体化优秀师资队伍。首先,确立“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体系;其次,采用专业培养和实践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再次,建立独立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

第六,建立“大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应抓紧谋划、尽早推出“大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就“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实践基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督导检查提出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大思政课”督导、评价机构和队伍。


民进中央: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


今年两会,民进中央带来《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的提案》。提案指出,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育资源不均衡。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文化遗产实践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遗产教育亟须补充地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成更多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和习俗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青少年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将博物馆纳入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开发适合青少年使用的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既要有实地教学类课程,还要有可移动、可入校和仅借助简单课堂设备就能让学生体验文化遗产的演示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是优化文化遗产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保障青少年接受优质的文化遗产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中小学校与文旅部门、文物部门、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所在区域文化遗产资源和相关单位的专业资源,共同长期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探索建立文化遗产景区在旅游淡季向学校集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低票价制度。鼓励优质校、示范校与资源相对薄弱校共建共享文化遗产类课程、师资。

三是在文化遗产教育中加强文化内涵教育,使青少年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规范内容管理,建立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审核机制,确保表述正确,确保我国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发展,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发挥好文化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用青少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强调正确表述、传播、展示中国文化遗产,防止价值偏差和文化失真。


民进中央: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关于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提案》。

提案指出,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展陈方式固化、教育内容单一,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建”“管”并重,激发基地活力。建立规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权责划分,确保各个部门职责清晰、管理有序。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考核评价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反馈。建立健全基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交流机制,提升基地的服务和运营水平。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实现线上线下共建融合,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视频等传播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入千家万户”,提升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是创新展陈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正确历史观、党史观,严把政治关、史实关的基础上,鼓励基地创新活动形式和传播方式,如应用AR、VR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打造互动式、体验式、情景式场景,使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档案史料、历史实物等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和思想文化内涵,规范解说、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支持鼓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特色,研发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相关主题教育活动,支持鼓励学校到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结合基地教育资源向青少年讲述亲身经历,弘扬爱国传统,让基地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中心。鼓励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打造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之旅,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深度结合。支持基地联合高校、社科院所、党史研究和档案等部门或单位,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为基地的教育内容提供学术支撑。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 文昌市教育局